更多服务
松江数字农场“智”在何方?
日期:2025-06-19 浏览
初夏时节,上海松江新浜镇的千亩良田里插秧正忙。农民只需将一盘盘秧苗码放在插秧机上,在操作人员的指令下,无人驾驶的插秧机便自主启动,精准地完成前进、插秧、转弯等一系列动作,秧苗行距均匀、深浅一致。


操作这些智能农机的,是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90后”负责人何杨阳。他带领团队对传统农机进行电控化改造,通过系统规划作业路径,实现“无人驾驶”。在何杨阳看来,农业智能化是一个递进过程——从数字化起步,迈向自动化、无人化,最终实现智慧化。





如果说无人农机是数字农场的“手臂”,那么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信息的数字农业数据驱动平台就是“大脑”。“这个平台集合了空气、土壤、田块等信息,能精准测算生产需求,指导高效防治、施肥,并规划农机作业路径。”何杨阳介绍。







面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或不会种地的困境,何杨阳提供了新思路:农业科技化显著降低了体力依赖、改善了从业环境。如今,作为村里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新农人,何杨阳已带动16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走上农业科技化之路,辐射周边5500亩农田。而像他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从传统的“耕作者”转型为“技术管理者”和“农场经营者”。“通过这些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到农业生产中,做数据采集、农机装备的电控化改造、系统的集成和维护、农业标准化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何杨阳表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