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松江大学城:《政策与财经》一周聚焦
日期:2022-09-17 浏览
松江大学城经济开发区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板块,享受更高的扶持政策。

招商热线:021-37622580

《政策与财经》一周聚焦  第一百零三期





最新政策信息




◎关于延长2022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截止时间的通知

http://stcsm.sh.gov.cn/zwgk/tzgs/zhtz/20220915/3089b683bcb44550be295a0001e3b778.html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20914/828ad3022bc94b949e86766459eb9358.html



◎关于开展2022年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http://whlyj.sh.gov.cn/jqxxgk/20220909/dbcc2bfd197843ac99ad224d0179ac82.html







最新财经信息




上海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上海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9月14日举行首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聚焦“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主题,介绍了上海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吴金城介绍,近十年来,上海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中之重,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723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位置;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上海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新型产业体系构建迈开新步伐。上海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2021年总规模达1.27万亿元;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2021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87万亿元;上海还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个新赛道行动方案,到2025年规模将分别达到5000亿元、3500亿元和7000亿元。同时,上海面向未来5至10年构筑发展优势,正培育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智能计算、6G技术、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

      第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构筑新优势。十年来,上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大国重器竞相涌现,一批重大成果引领上海制造高度,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国家级95家、市级713家、区级16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2021年,上海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6%,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上海全市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40万元/人,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

      第三,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形成新动能。上海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已建设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已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

      第四,要素保障优化完善激发新活力。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五好五不缺”,即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上海在全国首创发布产业地图,近5年全市累计建设30多个100亿级以上、250多个10亿级以上项目;企业梯队加快成长,有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942家;企业服务不断完善,上海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千亿级宠物市场兴起 扩大新职业“蓄水池”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饲养宠物。《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饲养犬猫的人群数量已经达到6844万人,较2020年增加8.7%。在此背景下,宠物经济市场达到数千亿规模,宠物行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2021-2026年中国宠物训导行业应用市场需求及开拓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宠物市场庞大,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布局。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宠物相关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但其中涉及宠物驯导方面服务的企业较少,宠物驯导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机遇。

      有专家表示,从整体上看,当下的宠物消费市场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之一,该行业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也符合互联网平台经济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宠物产业带动的就业群体规模大、灵活自主、岗位收入持续增长。虽然准入门槛低,但是技能专业要求在持续提升。获得认可的优质商家,往往能够实现可观的利润,进而带动就业群体的收入增长。另外,互联网平台经济在助推新产业、创造新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美团等平台在宠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广泛连接了各类线下的实体店铺,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让海量的宠物相关业态能够精准匹配数亿用户的需求,从而带动市场消费和优质供给之间形成正向循环,助力产业繁荣,并进一步扩大宠物相关的从业规模。




多部门综合施策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同比上年增长9.13%;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出口总额等经营指标稳步增长;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中,民营企业占比84%……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步伐加快。记者了解到,多部门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和举措,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强做优民营企业。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2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28.66亿元。民营企业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其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税后净利润、纳税总额、就业人数等指标以及各指标占500强比例较上年均不同程度上涨。在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下,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产出率,切实发挥创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民营企业做强做优的背后,是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2021年,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加大民营发展支持力度,围绕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出台一系列纾困举措。




数字经济赋能 多地加速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从智慧交通到智慧管理,再到智慧建造,随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加速布局新基建,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为突破口,提升城市运行效能,挖掘数字经济红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加码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各地共识。通过建设智慧管廊等基础设施“强体”,集中解决城市“里子”问题,尤其是“大城市病”。同时,加码新基建建设“增智”,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提高城市快速响应机制,应急机制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带来多方共赢。《“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出明确指引。“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建设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立足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增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清洁能源研究产出全球第一

      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能源”,聚焦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七“清洁和可负担的能源(SDG7)”相关的研究,追踪和衡量了该领域在82本领先的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自然指数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中国的SDG7相关研究产出位居全球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德国、韩国和日本。增刊还由点到面地关注了清洁和可负担能源领域的科研合作。自然指数数据显示,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英国在该领域发表的文章有80%以上都涉及其他国家的共同作者。相比之下,中国是产出前30强国家中唯一一个非国际合著文章多于国际合著文章的国家。尽管中国的国际合著文章不到其总产出的一半(46.3%),但由于文章产出很高,因此中国经常出现在主要的科研合作中。例如,中国科学院与佐治亚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中国科学院,是排名前三的机构间双边合作;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和新加坡则是排名前三的国家间双边合作。




第五届进博会吸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280家

      新华社上海9月8日电(记者周蕊)记者从8日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服务贸易展区展前供需对接会暨上海招商路演上获悉,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已经完成,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80家,回头率近90%。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说,第五届进博会将于今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如期举办。本届进博会企业商业展呈现出展览水平更高、朋友圈更大、专业性更强等特点,大量新产品将首发首展。目前,进博会筹办工作已由招展为主向招商办展为主转变。西班牙爱特思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思伊文介绍,今年将是爱特思集团连续第三年参展。“第五届进博会为我们与参展商和参观者进行深入交流提供了绝佳平台。我们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未来还将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投资。”






三部门联合发布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九大模式

      据了解,按照十一部门联发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通知》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近期启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征集遴选工作,发掘和提炼了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色性的模式及经验做法,为各地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提供借鉴。具体模式如下:生态圈融通模式,指大企业通过投资孵化、资源赋能、引企育企构建产业生态,助力生态圈中小企业提质升级、加速成长。如,小米等大企业立足核心优势打造立体赋能、创新活跃的生态圈。供应链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加强对配套中小企业在工艺技术、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带动提升,双方高效协作、同体共筑竞争优势。如,徐工等大企业联合配套中小企业组建“同盟军”,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和质量。创新耦合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要素支撑,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输送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体系化协同创新能力。如,海尔等大企业汇聚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补链强链,促进科技创新“双循环”。融资供给融通模式,指大企业与金融服务机构加强供应链多维数据互联,实现自身优质资信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共用、多级流转,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如,TCL等大企业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精准输血。地孵化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建设孵化基地,通过创业服务、产业链支持等方式,打通创新创业双向转化渠道,重点在链上延伸孵化中小企业。如,中科新松等大企业依托众创基地创新加速孵化模式,链上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平台赋能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赋能平台,共享市场、品牌、技术、设计等资源,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发展壮大平台生态。如,阿里巴巴等大企业探索建立交互赋能开放平台,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资源导入、精准服务、生态对接。数据联通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与中小企业实现数据联通,带动中小企业“云上”融入产业链和大企业生产运营体系。如,中联重科等大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业务上云、数据成链、智能运营。内部孵化融通模式,指大企业建立双创激励机制,孵化内部创业团队,创办更多中小企业。如,渤海化工集团等大企业改革双创体制机制,通过内部裂变催生巨大创新动能。产业集群融通模式,指中小企业在大企业周边区域建厂,为大企业提供近距离、快响应的配套产品和服务,共享资金、人才、公共技术服务等产业资源。如,中车株机等大企业聚合上下游共建自主创新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辐射广泛的产业集群。




帮扶“一老一小”产业脱困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关于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的政策措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社会保险、金融、防疫等26条纾困扶持措施,将为“一老一小”行业恢复元气、健康发展注入重要力量。此次出台的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的政策措施,瞄准行业当前面临的痛点、难点,提供了较为精准有效的扶持。比如,对养老托育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的,一律免除租金至今年年底;有条件的地方要多措并举,支持非国有房屋出租人减免租金;对养老托育服务业增值税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存量、按月退增量;各地在今年内顶格减免地方“六税两费”。




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十年增长迅速

      国家高新区也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力量。过去十年,国家高新区R&D经费投入增长了3.7倍,2021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投入的48.2%;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长了6.4倍,从2012年的不足2万家,增长至11.5万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29.5%上升至2021年的44.0%。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许多个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

      在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方面,国家高新区也成为重要阵地。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6%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3%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当前,国家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2.6万家,预计2022年底入库数量达45万家,全国高新技术企业预计2022年底达40万家。下一步,将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工信部:十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消费品工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涵盖老百姓衣食居用行、育教医康养等方方面面,在满足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外贸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十年来,消费品工业规上企业数量增加23.7%,达到17.2万家,占全国工业38.5%;规上企业从业人数约2700万,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

      在产品创新引领消费升级上,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围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家居等民生需求,以数字化研发设计促进产品迭代更新,加快自主创新创造和引领消费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品”,打通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链路,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推动供需高效对接和精准交付,培育形成一批新品、精品、名品。

      在数字化变革助力品质升级上,将在服装家纺、家电家居、食品医药等行业,加快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智慧供应链管理,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广应用300个典型企业案例,加快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着力拓展100个新型消费场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消费体验。

      在优质品牌驱动竞争力升级上,持续组织开展“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创建300个“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培育200家百亿元规模知名品牌,提升我国优质企业核心竞争力。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