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松江这个镇再度获评 “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日期:2021-09-09 浏览

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日前出炉,松江区泗泾镇入选,这也是继2018年获评2018-2020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泗泾镇再度获此殊荣。扎根民间,接续文脉,千年古镇泗泾如何用敬畏与责任之心对待历史给予的馈赠?小松前往一探究竟。

植根人文精髓,营造浓厚艺术氛围

9月2日下午,泗泾镇非遗传习基地——马家厅内传出阵阵敲打声,文而不武,雅而不闹,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锣鼓演奏,泗泾十锦细锣鼓古乐队正在此排练,一首近10分钟的乐曲,在五音木鱼、京鼓、中钹、大堂锣、二胡、琵琶等数十种乐器的相互配合下,呈现出节拍鲜明、跌宕起伏、利落干净的特点,一气呵成。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古民乐的代表之一,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眼下已复原、研究出《急回回》《北芦林》《一点金》《倒骑驴》等近十支松江古民乐优秀作品,我们团队坚持每周进行排练和活动,并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培养、传承,争取让这一民间音乐重新兴旺起来。”75岁的张洪生是泗泾十锦细锣鼓古乐队的主要成员。1986年,他拜泗泾十锦细锣鼓第五代传人刘关元老先生为师,开始从事《十锦》的整理、排练、演出活动,时间一晃三十余载,如今,他已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能明显感觉到泗泾镇的文化艺术氛围逐渐浓厚,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精品,正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张洪生说。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源于泗泾悠久的人文历史底蕴。元明时期,泗泾已产生不少民间艺术,至明代,泗泾名门望族都自备打唱班,此外,调龙灯、踏高跷等民间表演艺术,竹编、草编、剪纸、扎灯、面塑等工艺品更是应有尽有。目前,泗泾镇有国家级“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市级“松江皮影戏”“海派剪纸”、区级“泗泾面塑制作技艺”“阿六汤圆制作技艺”“泗泾豆腐制作技艺”“广利粽子制作技艺”共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实推动非遗项目发展振兴,也离不开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松江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泗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文化雅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泾十锦细锣鼓”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等发展规划,都助力泗泾镇在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制度、传承年轻力量、提升创新力提升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打开对话窗口,扩大民俗文化覆盖面

如果说发展规划、政策制度是奠定非遗项目发展振兴的重要基石,那么构建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开展、创新非遗文化传习活动,便是打开文化艺术面向群众的一扇对话窗口。马家厅非遗传习基地,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案例。

马家厅位于开江中路312号,建筑面积246平方米,是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泗泾镇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计划,通过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将马家厅进行功能提升,打造成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泾十锦细锣鼓”为主,兼具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的非遗传习基地。

修旧如旧,以求其真。老宅仍保持着岁月里原本的模样,文化遗产的入驻,不断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一楼“阳春堂”里是“泗泾十锦细锣鼓”,二楼“鸿绪堂”里是“皮影戏”,各类非遗代表性演出道具、图文资料、宣传展板……文化是古镇之根,亦是建筑生命之源。

值得一提的是,泗泾镇非遗传习基地每周5天对外免费开放,并公开每周四非遗节目排练时间,居民可以近距离观看,现场学习表演。近年来,泗泾镇通过举办非遗活动、非遗展示,年接待游客八千多人。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触及更多老百姓,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辖区39家居委会的文化活动室等,都陆续成为了举办各种非遗活动和演出的场所。

实现活态传承,推动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上海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泗泾镇具备这样的条件。

近几年,泗泾镇着力打造“非遗大篷车”品牌活动,注重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挖掘,联合上海音乐学院、松江区非遗中心举办十锦中青年传承学员培训班,开展“十锦进校园”活动,挂牌“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教学点”和“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培养学生传承队伍。同时,利用各种民俗节庆日举办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等非遗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月至少一次、年均十五场、至今已累计开展五十多场次的“非遗大篷车”走遍了泗泾和周边街镇。

一系列扎根民间的举动,让新生的泗泾古镇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文化载体。“此次入选‘上海文化艺术之乡’,对泗泾镇来说是进一步推动非遗民俗文化发掘、传承的又一良好契机。”泗泾镇文化体育服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泗泾镇还将以泗泾十锦细锣鼓为重点,持续开展非遗教学实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注非遗文化创新,推进非遗曲目编制,完善非遗基地建设,推动人文品牌传播,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非遗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推动古镇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