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百年风华|上海松江:千年文脉孕育英雄气,敢为人先闯出新天地
日期:2021-06-12 浏览
            对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地区,100年,不过是方志上薄薄的一个篇章,但它背后的承载,却饱满而厚重。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立足上海的每个区,向历史深处凝望,重温红色记忆、回溯发展之路、赓续精神血脉。这其中,有波澜壮阔,也有岁月静好;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事、物,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一个百年大党的生生不息,它们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绝代风华。

松江是英雄辈出之地,千年不断的文脉,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松江人英雄气——敢为人先,敢闯敢试。

五四运动后,在松江,以侯绍裘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领时代之先,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哪怕遭遇“白色恐怖”,亦是九死不悔。一批批共产党员为信仰、为民族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前行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松江干部群众从探索县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到“养猪致富道路到底走得对不对”的改革发展大讨论;从建设市郊首家市级工业区,到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一步一步闯出新天地,开启新征程。


耕耘前行

国庆70周年前夕,松江原创大型红色题材沪剧《金灿灿的谷子》上演。该剧真实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时任中共城东地区地下党支部书记的奚天然带领老百姓收粮、藏粮、夺粮、送粮的故事。奚天然带领百姓抢收粮食,准备运送至前线;不料,日军提前登陆上海,他不幸被捕;后来在战友营救下,奚天然重回盐铁塘指挥民兵武装,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保粮战斗……

台上演职人员均为车墩镇干部群众,台下观众回望历史、品味当下,感慨万千。穿越历史长河,与可歌可泣的松江盐铁塘保粮战相映照的,是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万亩良田机械化集中收割的壮阔场景。

松江,素有“沪上粮仓”之誉。一代代松江人为了“粮仓”丰裕,为了新中国农业发展,贡献智慧,挥洒汗水。

上世纪5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仍是国家头等大事。1951年秋,松江水稻专家陈永康种植的“老来青”亩产喜人,被评为全国水稻丰产模范,“种田要学陈永康”传为美谈。

拥有大片良田的松江泖港地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那里的五厍泖田是大片低洼地,极易遭受水灾。为彻治万亩泖田低洼水淹之患,1966年12月,松江县新五公社6000余名男女民工分赴开河工地,建设改造泖田的大规模水利工程。整治后的泖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后来,新五公社改造泖田的事迹引起了全国农业部门的重视,全国各地纷纷派代表来参观,加拿大、日本等多国代表也先后来参观学习。

改革开放后,松江农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1979年,佘山公社社员徐富生父子向国家交售了8头肥猪,一次性收入超过上年他家从大田生产收入的总和。不久他家又饲养24头猪,一举轰动全公社。松江县委抓住契机,展开“徐富生的致富道路走得对不对,如何使农民富起来”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激发了松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辟路。

2007年,松江区在全国率先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概念;2013年,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主,党员李春风带领农民一起致富。如今,松江家庭农场主户均年收入达到13.8万元,新时代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2015年9月,《金灿灿的谷子》剧中原型人物奚天然去世,弥留之际,他戴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战老兵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对老英雄而言,当年用热血捍卫家国的峥嵘岁月永生难忘,如今丰收的田野上农民增收致富的笑脸令人欣慰。



改革辟路

1949年10月,松江县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松江县召开后,毛泽东专门发出电文表示“松江会议成功,极为欣慰”;同时要求全国各地一律仿照办理,抓住松江经验。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如何落实,是我党亟待破解的头等大事之一。松江县人民代表会议实现了新解放区召开县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突破,其创新、探索和深远影响,永远载入党的历史。

敢为人先的“基因”,成为松江党员干部群众干大事,创大业的内在驱动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松江人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大胆探索。当时,国际市场上需要什么商品,松江外贸部门就积极组织生产基地,张泽的蜡光纸厂、运动帽厂,九亭的五金门锁厂等一家家企业发展起来……积数年之功,松江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从最开始经济薄弱的纯农业县,变为拥有牢固工业基础的“富县”。

1984年,上海郊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益联纺织厂在松江动工,拉开上海乡镇工业发展“三资”企业的大幕。这个项目从洽谈到立项、从厂房建设到设备安装生产,松江人硬是凭着一股拼劲创造出“松江速度”,让投资方十分感慨:这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拼命。

1992年4月,日本东洋电装公司负责人来松江考察投资后表示,道路没有贯通,有再多的地、再优惠的政策也没用。在反复沟通下,对方表示,可以在松江建立第一家在华工厂,但附带条件是,一年后要把莘松高速公路和荣乐东路贯通。要在短短一年内,完成居民动迁、企业搬迁、桥梁施工等,难度可想而知。

骨头再硬也得啃。一年后,道路贯通工程如期完成,松江的效率和信誉得到东洋电装公司的认可。随后,松江的口碑传至日本,日商“成群结队”而来。到1994年,松江工业区已引进上百家台资、外资企业投资布局,工业产值一度占到上海的1/7,进出口额占到上海的1/5。1994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将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市级工业区,这也是上海市郊县首家市级工业区。

采访中,松江老干部感慨道,白手起家的“农业大县”变身“工业大区”,无数松江人付出了辛劳与智慧。


1994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将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市级工业区,这也是上海市郊县首家市级工业区


进出口额上海第一、全国第五的松江综合保税区


创新转型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广达集团等为首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松江,当时有“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每3台中就有1台是松江制造出来”的说法,令人津津乐道。松江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

但之后,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上升,广达等为代表的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弊病凸现,松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慢了下来,陷入瓶颈期。

如何破局?2016年5月,松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力争闯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推动松江跳出原有城市格局,开拓新空间。

这条新路紧抓科创“牛鼻子”,希望区域从土地要素转为科创要素驱动发展。2016年底,一场关于土地指标如何利用的大讨论在松江展开。当时,松江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格每亩3000万元,工业用地每亩仅100万元。有干部不理解,为什么大量土地要划给工业用地。“房地产好比是‘公鸡’,虽然赚钱,但是一锤子买卖;发展实体经济则是‘母鸡’,可持续‘下蛋’。”区领导这则“公鸡、母鸡”的比喻,最终得到广大干部理解和认同。

五年间,G60科创走廊从一条高速路名,演变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座城市,资金、人才、产业等发展要素自由流动,成为服务长三角经济带内循环的“新引擎”;同时,上海西部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五区,一起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动发展,打造上海西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

通过建设G60科创走廊,松江区影响力、辐射力快步提升。腾讯超算中心、超硅半导体、复宏汉霖、G60脑智科创基地……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核心技术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产业“高地”上党旗飘扬。松江区建立起产业集群党委,探索把党组织建在经济最前沿、最活跃的产业集群上,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优势。企业家说,成立产业集群党组织以后,企业就像有了“娘家人”一样,遇到什么困难,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党组织。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如火如荼建设松江新城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松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始终传承着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





九科绿洲


G60科创云廊璀璨绚丽,宛如“云中巨舰”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