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13名来自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就业转移人员走进他们在松江的新“家”——上海嘉亨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今后,他们将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
自2017年11月签约对口就业帮扶以来,一批批从西双版纳大山里走出来的就业转移人员来到松江,他们中很多“没出过大山,没进过企业,没干过正式工作”,但他们在两地人社部门的努力下,勇敢地走出大山,挑战全新的生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就业扶贫政策改变着他们,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破冰之旅
2018年5月,首批从勐海县来的11名就业转移人员抵达松江,这也被称为两地就业帮扶的破冰之旅。区人社局就业科科长凤青峰告诉记者,据西双版纳州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改革开放40年以来,该州尚未有一起成建制20人以上外出务工的成功案例。十多年前,勐海县曾经组织过一批人员赴珠三角打工,但不到一个月,这批人员因不适应异地的工作和生活,全部打道回府。
同样的情况在松江也发生了。首批11名就业转移人员来松江后,被安置到开元大酒店和龙工集团上班,但不到一个月仅剩下一人。“这个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还用常规思路去开展对口帮扶西双版纳就业转移工作,无疑是缘木求鱼,得转变思路。”凤青峰说。
如何让西双版纳的就业转移人员实现从“要我来”向“我要来”转变,两地人社部门动足了脑筋。在转移就业前,双方跨前一步建立一对一帮扶、点对点帮困机制。从2018年5月首批转移之后,对就业转移人员实行双向的包车、包机、包餐、包宿、包训的“五包”机制,实现了“家门口”对“厂门口”一站式服务;在就业转移过程中,建立“区-街镇-企业联动机制”和“松江-西双版纳信息对接机制”,并组建工作对接微信群,第一时间沟通解决来松人员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来松人员就业的前3个月,区、镇(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岗有为、居有所、食有保、物有备、法有依、管有人、情有归”要求,开展走访慰问、安排周末活动、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等活动。
凤青峰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一线工作人员扮演起心理疏导员、应急救护员、宣传讲解员、紧急联络员、纠纷调解员等多重角色,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为就业转移人员提供各项保障服务,每个周末还安排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上海、融入松江。一线工作人员不仅是来松人员的综合管家,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为缓解异地就业转移人员思家心切的情绪,松江还联合西双版纳州对口地区,主动提出由勐海、勐腊选派工作人员驻松3个月以上,用家乡话、家乡情共同做好就业转移人员思想安抚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留在松江的就业转移人员越来越多。2018年,在成功就业转移的122人中,有5人留在松江继续工作;2019年,在成功就业转移的145人中,有30余人主动留在松江发展。
凤青峰先后4次前往西双版纳开展对口帮扶就业转移工作,见证了就业转移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过程。“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地干部普遍认为让村民们出去就业不可能,但是现在当地人来松江就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除了政府组织之外,市场化向松江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凤青峰说。
蝶变之路
4月14日当天,面对13名新来松江的勐腊就业转移人员,51岁的佤族大姐玉坎一点也不怯场,大大方方地向新来的同乡介绍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情况。“跟在家里干农活相比,在这里工作一点都不累,再说了,在哪里都要干活,你们好好干。”玉坎的表现让嘉亨日用的人事经理张辉黎刮目相看。
张辉黎还记得,2019年刚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没上过学的玉坎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别人讲普通话她也听不太懂。“玉坎吃苦耐劳,工作尽心尽力,为人热心,同事胳膊、颈椎不舒服,她还会帮忙按摩按摩。”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玉坎逐渐学会了普通话,与人交流沟通不拘谨了,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适应了在松江的生活。
玉坎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曼回村,来松江之前,她在家里养猪、酿酒、带孙子,收入最高的年份能挣2.8万元。2017年玉坎家里盖了新房子,但丈夫在房子盖好9个月后就意外去世了。丈夫的离世和建房留下的债务击垮了玉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玉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卧床近一年,医生告诉我不是身体患病了,而是心理出了问题,如果这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在当地村干部的劝说下,玉坎来到了松江。“一到上海就好了,什么病都没有了,还胖了20多斤,两年多时间连感冒都没有。”玉坎笑着说。
如今的玉坎成了他们家收入最高的人,每月工资能拿到五六千元。去年,玉坎给家里寄了7.2万元用来还债,还给了儿媳1.2万元补贴家用。
在13名新来的人员中,瑶族小伙李志成是第二次来松江。第一次是2019年7月,在嘉亨日用工作到去年12月,因为动了个手术需要回家休养,他暂时回去了一段时间。“走的时候就想好了,等身体恢复后再来松江。”李志成说。他还告诉记者,在回去的这段时间里,村里的3个小伙伴多次去他家,提醒他来松江的时候把他们也带上。
“这次他们3个也跟我一起来了,我们会努力工作,希望待得越久越好。”李志成说。

